8月24日,据韩联社报道,韩国总统李在明在谈及“韩美同盟现代化”时明确表态,美方确实提出过要提升驻韩美军战略灵活性的意见博远策略,但韩方对此“难以同意”。他强调,双方有必要就驻韩美军未来发展战略进行深入讨论。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外界关注。
所谓“提升战略灵活性”,听起来似乎并不刺耳,但在李在明看来,却是一道必须坚决拒绝的红线。原因很简单:所谓的“灵活性”,并非单纯改善驻军调度,而是要赋予驻韩美军更广阔的使命范围——不仅是“今晚即可作战”的半岛防御,还要服务于美国更大的“印太战略”,涉及台海、南海等敏感议题。换言之,就是要把韩国拴在美国的战车上,随时可能被卷入与自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的冲突。
李在明之所以对这个提议高度警惕,是出于韩国切身的国家利益考虑。他明白,一旦驻韩美军的职能突破半岛框架,韩国极可能沦为下一个乌克兰,在大国博弈中成为被动牺牲品。拒绝所谓“战略灵活性”,既是为了避免韩国陷入危险境地,也是对国内舆论和国家安全的回应。
必须承认,如果韩国在半岛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和战略筹码,那么“半推半就”之下,首尔也许会同意美国的要求,只是会提出一些交换条件——例如在关税和贸易谈判中争取美方让步。但目前的局面下,李在明的拒绝更多是一种战略自保。
从这个问题延伸开来,可以看到更深层次的启示。如果一个国家在某个地区没有影响力、缺乏实际掌控力,那么这个地区极可能被对手当作棋子加以利用。维护并扩展自身的区域影响力博远策略,不仅是为了安全,更是避免陷入被动的根本保障。
历史上,中国在这一方面的教训并不鲜见。湖南卫视此前播出的《左宗棠收复新疆》再次提醒我们,当年新疆因内乱和外部侵略一度岌岌可危,列强却争相介入,唯恐落后分一杯羹。最终新疆虽然收复,但伊犁以外上万平方公里却永久失去。错过的战略机遇往往难以重来。
同样,1988年南沙3·14海战中,若非陈伟文将军当机立断,中国在南海的局势或许早已不同。再看索马里护航任务,如果当年没有果断行动,中国今天在印度洋恐怕也难有存在感。所有这些案例都说明:影响力必须抓在自己手中,否则只会受制于人。
对比驻日美军的情况,就能更直观地理解李在明的警惕。驻日美军早已具备“战略灵活性”,可以随时参与涉及亚太地区的各种行动,而这一切恰恰是因为中国在日本列岛缺乏直接影响力。驻韩美军若获得类似权限,韩国将被推到前沿阵地,承担巨大的安全风险。
因此,李在明的拒绝不单是韩国的“小算盘”,更折射出半岛局势未来走向的关键。如果韩国被迫接受美国的安排,半岛和平前景将进一步复杂化。
有人或许会说,欧洲离中国很远,不值得深度介入。但现实是,欧洲的舰艇与政客却频频出现在台湾海峡与南海,打着“航行自由”的旗号对中国施压。如果没有影响力与话语权,就很难阻止这些挑衅行为。依靠单纯的利益交换来应对,只能治标难治本。
同样的逻辑适用于半岛问题。美国要求驻韩美军具备更大“灵活性”,其实就是将韩国纳入更广泛的对华遏制布局。对此,中国必然要有所应对。仅仅依赖利益交换难以长期奏效,关键还是要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掌控力。
李在明此次拒绝“战略灵活性”,从短期看,或许能为半岛局势降温,至少避免韩国直接被拖入更广泛的冲突。但长远而言,这场博弈不会轻易结束。半岛能否真正回暖,取决于韩国在大国竞争中能否保持战略自主,更取决于中国在这一地区能否持续扩大影响力。
换句话说,半岛的温度不仅掌握在首尔和华盛顿手中,更与北京的战略定力息息相关。只有在多方力量平衡下博远策略,半岛才可能真正迎来稳定与和平。
金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